郁宋村地處上海市閔行區浦錦街道中心位置,原有村民小組8個,全村戶籍人口1139人。經歷數次動遷后,共有962人遷入居民區,目前尚存1個村民小組。隨著大部分村民的遷出,人戶分離情況也愈加突出。
郁宋村以主題教育為契機,結合“萬千行動”居村“四百”大走訪(走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通過入戶敲門等形式,聽民聲,訪民情,廣泛收集群眾意見建議,積極破解難題短板。同時,結合自身村宅實際,完善“干部日日訪、板凳周周議”等特色機制,推進走訪聯系群眾工作常態化。
郁宋村一角
推動“四訪”機制,貼心服務解民憂
推動“四訪”機制。即,實有人口全員訪,特殊人群經常訪,達人骨干重點訪,遷出村民關心訪。比如,在村民信息底冊“三本賬”基礎上,全面梳理村里的獨居老人、高齡老人、殘疾人、重大疾病人員,提前做好走訪底冊,讓走訪工作能夠底數清、目標明。走訪中專注傾聽,用心交流,真情服務,建立起專屬的“民情手賬”。
通過走訪及時了解群眾所需,解決群眾之難。比如,在一次走訪中了解到,一位殘疾村民在術后照料方面存有困難,村“兩委”工作人員立即通過多種渠道與康復醫院取得聯系,并從中協調,切實為該村民解決了實際困難。走訪時經常能碰到像這樣的“小事”,在村“兩委”工作人員眼里,這些事無足掛齒,“百姓事無小事,作為與群眾最貼近的‘一線’,我們會盡全力將溫暖送到他們身邊”。
豐富“走”的形式,俯下身子聽民意
建立常態長效的走訪機制。結合“萬千行動”,完善村干部巡查走訪機制,確保每名村干部每天走訪至少2戶,通過村宅內巡查和對村民走訪,第一時間掌握輿情動態,把矛盾糾紛調處在前端,腳踏實地做老百姓“看得見的村干部”。一聲聲“爺叔”“嬢嬢”,拉近的是村委與村民心的距離。走訪工作的推進使村干部真正化身為“起而行之的行動者”,而不是“坐而論道的清談客”,腳下接“地氣”了,服務也更有“溫度”了。
結合農村地區實際,豐富走訪形式。田間地頭“小場地”上,“小板凳排排坐”——樸實無華的板凳議事會是聽取村民意見想法、集思廣益的好“陣地”。無論是田間地頭的面對面溝通,還是村民家中的促膝懇談,甚至是一通關心詢問的電話,無不貫穿著走訪工作緊密聯系群眾的核心。除了村“兩委”工作人員,結合選調生培養要求,讓選調生也全面參與到走訪中,廣泛而近距離地接觸村里黨員群眾,讓他們在基層治理工作中,發揮年輕人的力量。
解決“實”的問題,統籌力量辦難事
推動“我為群眾辦一事”。通過走訪調研了解到,郁宋村地處街道腹地,轄區內有上師三附小南校、浦江一幼等學校,在對臨近村宅的走訪中,許多村民反映接送孩子停車不便,校園接送高峰期交通擁堵,送學車輛停車難問題突出。
拓寬立躍路浦錦路東西兩側停車場
針對這一問題,郁宋村結合“雙結對雙服務”工作契機,聯合區交通委、街道相關職能部門積極溝通、通力合作。通過現場勘查,充分利用郁宋村已動遷村宅區域,拓寬立躍路浦錦路東西兩側停車場,增加停車空間,并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專業化管理。這項舉措有效解決了村民接送孩子停車不便的困難,減少了道路擁堵,更優化了郁宋村已動遷區域內殘存的破舊治理盲區,使人居環境有了顯著提升。(高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