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aboa6"><pre id="aboa6"></pre></tbody>
<th id="aboa6"></th>

    1. <rp id="aboa6"></rp>

          1. <th id="aboa6"></th>

            •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2. 1.jpg
          3. 黨建網 > 校園黨建
            專家學者縱論:肩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發表時間:2023-06-08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近日,由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雜志社、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聯合主辦的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當代世界文化與文明研究專業委員會成立儀式暨首屆研討會在京舉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20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世界大變局中的文化新使命與文明新形態”交流研討。

             

              

              讓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潤澤現代化建設之路 

              會上,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院長王偉光指出,應自覺樹立世界眼光和全球視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總結國際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全面研究經濟全球化的走勢、資本主義發展中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向人類社會提供豐盈鮮活的“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方案”。

              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侯惠勤認為,學會成立當代世界文化與文明研究專業委員會正當其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在對外文化傳播、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已形成特色,擔任專委會理事長單位具備多方面優勢條件。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常宇介紹了學校在對外文化傳播、國際文化交流和研究等方面的特色和優勢,表示將以專委會為契機,搭建協同研究創新平臺,凝聚學界智慧和力量,圍繞學校辦學特色,在當代世界文化與文明研究方面產出更多成果。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雜志社社長、總編輯呂學軍從人類進步迫切期待“百花齊放”、現代化絕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世界和平發展需要擘畫最大“同心圓”三個方面指出專委會成立的意義,希望專委會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中外文明互鑒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謝輝認為,專委會的成立,將充分發揮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優勢和作用,助力中華文化與中國文明走向世界,進而讓世界更好地認識中國、理解中國。

             

              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堅持“第二個結合”,以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馬克思主義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中獲得豐厚滋養。會議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引發學者熱議。

              侯惠勤在“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主旨報告中提出,應從兩個層面看待第二個“結合”:一是意識形態層面,即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如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二是觀念文化層面,即作為文化元素的馬克思主義如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辛向陽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具體體現。在他看來,政黨政治新文明是其重要體現。作為現代化事業的引領和推動力量,政黨的價值理念、領導水平、治理能力、精神風貌、意志品質直接關系國家現代化的前途命運。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滋養著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湖南社會科學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院長(主任)鐘君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要在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世界之間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動態的和諧平衡。

              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田心銘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深刻地改變了中國,又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豐富經驗。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林建華指出,“第二個結合”,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正局級參贊柴尚金認為,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的創新,而且為推動人類文明形態不斷向前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龔云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證明了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類近代以來現代化發展到今天的新選項,從根本上改變了近代以來歐美主導下的知識體系,深刻回答了人類文明到底走向何處去這一問題。

             

              現代化植根于源遠流長的文明傳承 

              五千多年文明發展和傳承,造就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在外交學院院長王帆看來,中國人講究完善自身、實現自我超越,講究正人先正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體現了堅持正確義利觀的外交理念。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馮顏利認為,加強當代世界文化與文明的研究,有助于提升我們的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幫助其他國家建立文明自信來打破西方話語霸權。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副院長孫敬鑫提出,要把年輕群體作為從事全球文明倡議的首要傳播對象和主體;在內容選擇上,要將文化遺產保護、旅游、生態保護等社會關注度較高的領域納入;從區域選擇或者渠道選擇上,要重點面向南半球國家、亞洲國家以及古代文明古國這三個群體。

              當今世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各具特色的現代化道路,植根于豐富多樣、源遠流長的文明傳承。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原副主任楊曉春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要充分考慮各國不同的發展狀況、不同的經濟實力、不同的文明特點。無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共建“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都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廣泛性和持久性作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鄭承軍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是我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也是中國謀求人類進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當前,要做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工作,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精彩故事。

              論壇還設立了三場專題論壇,與會者圍繞“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中西文化比較研究”“全球文明倡議與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中西文明比較研究”“人類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研究”等主題進行交流研討。

              會議由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當代世界文化與文明研究專業委員會,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科研處、中國道路國際傳播工作室承辦。

             

             ?。ü饷魅請笕襟w記者張勝;通訊員賈慶文、莊文城)

            網站編輯:朱琳瑄
            黨建網出品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