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aboa6"><pre id="aboa6"></pre></tbody>
<th id="aboa6"></th>

    1. <rp id="aboa6"></rp>

          1. <th id="aboa6"></th>

            • banner1-1.png
            • banner1-4.png
            • banner1-5.png
          2. 1.jpg
          3. 黨建網 > 文化大觀
            象山先生的教學之道
            發表時間:2023-06-16 來源:學習時報

              陸九淵(1139年—1193年),南宋時期哲學家、教育家,世稱象山先生。他一生致力于傳道授業解惑,其講學足跡遍及行都臨安、富陽、金溪、荊門等地。講學場所既有自家槐堂書屋、署衙辦公之地,還有白鹿洞、鵝湖和象山書院等,更在南宋最高學府——太學任國子正,主講《春秋》一年多的時間。陸九淵的講學活動在當時影響較大,他的學生數量“不下百千輩”,尤其是在江西貴溪他創辦的象山書院中,從學、問學之人極多,造就了“從游之盛,未見有此”“四方學徒大集”的奇觀盛景。貫穿一生的講學活動更促進陸九淵的“心學”思想逐步完善,他認為教育的核心在于教人“存心、養心、放心”,進而“明理、立心、做人”,其獨特的教學之道為后世所稱頌。

             

              指明讀書的正確方式——精讀慢讀

              陸九淵認為讀書的真正目的并不僅僅在于增長知識,更在于“收拾精神,涵養德性”,不斷提升自我道德修養,因此他指導弟子讀書的方法亦與他人有所不同?!皩W者須是有志讀書,只理會文義,便是無志”“書亦政不必遽爾多讀,讀書最以精熟為貴”“日用處開端”,這些話語都充分體現了陸九淵對待讀書的觀點,他認為讀書不在多而貴在精,要讀對存心養心有用的書。有一些人誤解陸九淵,認為他不倡導讀書、他的教學之道“盡廢講學”“不讀書不窮理,專做打坐工夫”。陸九淵反駁道,“人不可以不學,猶魚之不可以無水”,意思是說我認為人需要讀書就像魚需要水一樣,怎么會不重視讀書呢。陸九淵教導弟子顏子堅說,“圣哲之言,布在方冊,何所不備”,以強調讀書的重要性。但他認為不能死讀書,要“比別人讀得別些子”,即以精熟為主。一方面他認為讀書不應追求數量,應讀能切己致用的書,即讀“文義分明、事節易曉”的書,然后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聯系才能知曉書中所言非虛。另一方面他主張讀書要慢,“讀書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興味長”“須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細玩味,不可草草”。通過精讀慢讀把握書中“他所以成、所以敗、所以是、所以非處”的原因,逐步把握書中寓意和精髓,才能“怡然自順”,最終達到“讀得三、五卷,勝看三萬卷”的境界。

             

              提出修養的基本方式——放心辨志

              “放心”即體識內心。陸九淵對弟子的教育始終強調在“心”上下功夫,要求學生“發明本心”,深受歡迎和認可。當時,距陸家不足二十里之地的朱家村有一對兄弟,雖飽讀詩書并辦私塾擁有自己的弟子,但卻因未取得功名而耿耿于懷。對此,陸九淵引用《禮記·大學》中“富潤屋,德潤身”的內容勸解他們,并改詩回道,“自從斷卻閑牽引,俯仰周旋只事天”。這令朱氏兄弟幡然醒悟,當即率領其弟子來到槐堂,一道拜入陸九淵門下?!氨嬷尽奔炊苏齻惱淼赖铝?。進入陸門學習,首先要學習如何明辨公私和義利。在《象山語錄》中,陸九淵的弟子傅子淵說,陸先生教人先教“辨志”,尤其是“義利之辨”。陸九淵認為“義”是人所固有的,但容易受“利”的影響。因此,他在白鹿洞書院講解《論語·里仁》中“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章時,批判世俗士人以利祿為心、抨擊讀書人以讀書作為追名逐利的手段,認為這樣容易造成見利忘義的嚴重后果。

             

              倡導治學的正確態度——敢抒己見

              陸九淵鼓勵弟子們求索探新,倡導在學習的過程中勇于質疑問難,強調“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同時,教導弟子們解決心中疑問的方法就是不要盲從,即“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跟,學人言語”,要勇于親自驗證,即“宜自考察”。陸九淵的得意門生傅子云深得其法,對于鄭學創始人鄭玄的《周禮注》敢于提出批駁,認為此書可以學習聽取的內容很少。弟子俞廷椿更是對鄭玄所說的“《冬官·司空》篇已亡”的結論勇于質疑,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提出“抽取五官以補《冬官》”的結論。由此可見,陸九淵的弟子們不乏打破固有認知的勇氣,既不流于空泛辭藻,又不困于他人對經傳的注解,敢于抒發自己的見解。這種學習態度正是受到了陸九淵“六經皆我注腳”“九淵只信此心”思想的熏陶。

             

              形成教育管理的獨特之法——去規自成

              陸九淵教學管理理念獨特、方式靈活,雖然對己對人要求十分嚴格,但講求不立學規。他認為“凡物必有本末”,立學規是他律,是舍本求末的做法,所以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己管束自己、強化自律,才能“不為末所累”,才是培養學生成才的有效路徑。因此,在槐堂書屋中聽不到兇神惡煞的板子聲、威嚇聲,只有激烈的論爭、娓娓的講談,學習氛圍十分輕松愉悅。例如,弟子吃飯有失檢點架起二郎腿,陸九淵也不會大聲呵斥,而是親切地提點道,“汝適有過,知之乎?”弟子心有所警,當即回答“已省”。這種尊重學生主體性、激發學生自律的教學管理效果很好。弟子馮云質在描述課堂氛圍和效果時說,“少亦不下數十百,齊肅無嘩”“聞誨之后,多自屈服”。另外,陸九淵還采取了耕讀結合的方式,率領弟子們在象山書院周邊開山造田、聚糧筑室。通過勞動磨煉品格,經由勤學修煉道德,雖然過程十分艱辛,但也造就了楊簡、袁燮、舒璘、傅子云等一批聲譽卓著的陸門子弟。陸門的教學盛況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就連當時已負盛名的理學家朱熹也致信陸九淵說:“聞象山墾辟架鑿之功益有緒,來學者亦益甚,恨不得一至其間,觀奇覽勝”。(作者:江晨穎 王洪春)

            網站編輯:穆 菁
            黨建網出品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