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王開忠作品選與寫作談》第十三卷《無盡的思念》和第十四卷《難忘的地方》(均由學習出版社出版)收錄作者一百多篇文學作品。其中,多篇作品曾發表在《人民日報》等全國性報刊上,以真實感人的文字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時代的精神風貌。
不留遺憾游虎丘——最憶是蘇州之三
王開忠
宋代大文豪蘇軾曾說,“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梢娀⑶鸬木爸轮婪峭话?。古人都留話了,為不留遺憾,還是決定游一次虎丘。
披著細雨,走向虎丘。
雨幕之中,游人如織。朵朵雨傘開向虎丘,在無聲中訴說著對虎丘的向往。
虎丘有多個山門?!邦^山門”是第一景,為元代建筑,坐北朝南,門殿黃墻黛瓦,殿額懸“古吳覽勝”匾,大殿中門兩旁嵌隸書門聯:“水繞山塘笑舊日鶯花笙歌何處;塔浮海涌看新開圖畫風月無邊?!蔽淖制?,字意更好。
站在虎丘頭山門前,一眼看到隔河照墻上嵌有“海涌流輝”4 個大字,它讓我想起虎丘悠久的歷史?;⑶鹪S可?,據說在遠古時期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點點綠島矗立,其中虎丘山最為矮小,每當潮起潮落,虎丘也就時而涌現,時而隱沒,遠遠看去,若沉若浮,若有若無,所以稱為“海涌山”。風平浪靜時,大海與藍天連在一起,虎丘山像一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浩渺無際的碧波之上。那么,為什么“海涌山”后來又改稱為“虎丘”呢?相傳在 2400 年前的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楔李大戰中,不慎受傷,不久死去,他兒子將他葬于虎丘,葬后三日,有只白虎一直蹲在山上,所以改名為虎丘山。
進入殿內,只見“虎阜禪寺”4個紅底金字高懸,正楷字體,很有骨力,頗見書者的功力。原來此為康熙御筆,字框鑲有金色龍紋花邊,帝王氣派不同凡響。
走進虎丘景區,頓覺肺腑生香,道路兩邊擺滿簇簇花叢,沿著石階一路朝上開放?;⑶鹕綐湟捕?,有的冠蓋如云,有的筆直參天,有的盤若煢龍,有的花朵滿枝,很多樹齡都在一二百年以上。行進在花木叢中,令人神清氣爽。沒走不遠,就見到第二景海涌橋,橋下的石頭被水流沖擊得非常光滑,可以想象當年海涌的磅礴氣勢。
第三景便是斷梁殿,俗稱“二山門”。此山門粗看也就是普通的山門形式,但是在門內仰頭一看,發現此山門的正梁是斷開的,有明顯的接縫。內行人都知道,中國古代建筑的正梁最為重要,整個屋頂的負重都靠它。但是這里卻是斷梁。斷梁不同于無梁,如南京靈谷寺的無梁殿其實是穹窿頂,原理如同石拱橋。斷梁則不同,細看斷梁殿,會發現從正梁之下生出 24 根“琵琶木”,把整個屋頂的重量分解到立柱和墻體上,構思極其巧妙,從中可以看出建筑師技術的高超。據說這樣的建筑全國僅此一家。
向上行走幾十步,便看到一口井,名叫“憨憨泉”。風雨千年,井口邊緣被磨得圓潤光滑,探頭可見井底有水。傳說梁代有個著名的高僧叫憨憨,當初患有眼疾,虎丘山方丈可憐他,收他做一個挑水和尚。挑水的路很遠,有一次他挑水途經這里感到很累,就坐下休息,不知不覺睡著了,夢中見到一位高僧對他說,這里有一個泉眼可通大海。醒后他就用雙手到處觸摸這片土地,摸到了一些青苔,他想有青苔就說明這地下可能有水,于是他用挑水的扁擔在這里挖,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終于泉水涌了出來。憨憨很高興,喝了一口泉水,沒想到眼睛突然明亮起來。后來,人們把他挖的這口井取名為“憨憨泉”。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位憨憨高僧值得人們銘記。
我們踏著青石板而上,見到路邊的巖石上刻著“試劍石”三個大字。只見一塊方長而橢圓的巨石從中部裂開一道六七厘米寬的縫,如劍斬一般。相傳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為了爭霸天下,召來當時最有名的鑄劍師干將、莫邪為他鑄劍。寶劍鑄成那天,莫邪提著“莫邪”劍來到了虎丘山,將此劍獻給了闔閭。闔閭為了試其劍的鋒利,對著這塊石頭手起劍落,就將這塊石頭一劈為二。傳說畢竟是傳說,傳說之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事實上,這塊石頭是典型的凝灰巖,大海試劍石的遺留物,久經風化,裂成一條大縫,酷似劍劈。古人將其編成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讓人去想象,倒也無可厚非。
試劍石
繼續前行,走到石階盡頭,看見一座墓,名叫“真娘墓”。此墓建于石上,莊重而高聳。傳說真娘本名叫胡瑞真,北方人士,安史之亂時,逃難到了蘇州,無依無靠,被迫墮入青樓。真娘才貌出眾,善歌能詩,但潔身自好,賣藝不賣身。她后來被一個財主看中,至死不從,上吊自盡。這個財主很受感動,為她修墳立碑,并立誓今生再不娶妻。再向前走,便是一片開闊地,邊上有一塊巨大的巖石,叫作“千人石”,石壁左側有一小圓門,上寫“別有洞天”4字,右邊陡巖峭壁,在刀削般的巖石上赫然寫著“虎丘劍池”4個紅色的大字。字體剛勁有力,形逸灑脫。據說這4字出自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之手,后因年久,石面經風霜剝蝕,“虎丘”二字斷落湮滅。明人刻石名家章仲玉照原樣重刻,故有“假虎丘真劍池”之說。
虎丘的劍池很有盛名。傳說吳王闔閭墓葬于此。史書記載,吳王征用了上千名壯年男子為其修墓,完工之日,殘忍地將千余人全部殺死滅口。當時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如今細看這千人石,上面條條殷紅,人說是當年血流的痕跡。
劍池不算太大,約 60 平方米、5 米多深。劍池水清見底,有幾塊巨石立于中央,雖不見流水潺潺,但岸邊鳥鳴聲聲、林木繁茂,卻是修身養性好去處。
離開千人石,向西走便來到了“第三泉”。相傳唐朝時,被封為“茶圣”的陸羽在貞元年間來到虎丘,挖了一口井,以這口井中的泉水作標準對比各地水質,寫了我國第一部《茶經》,由于井水清冽、味甜,被陸羽命為“第三泉”。這泉水四周石壁呈赭色,紋理天然,秀如鐵花,所以取蘇東坡“鐵華銹崖壁”詩句,又稱它為“鐵華崖”。
從第三泉的石階向上,順路向西再向北繞道而去,便看到一座塔掩映于山影綠葉中,時隱時現。一路上,奇山怪石應接不暇,清風拂面,鳥語啾啾。走到高塔護欄外,一下子怔住了,只見塔身由青磚砌成,斑駁的塔壁,布滿了歲月的滄桑。塔身向東北微微傾斜,像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但依然精神矍鑠,昂首挺立。
虎丘塔
毫無疑問,這便是虎丘塔了?;⑶鹚纸性茙r寺塔,初為木塔,建于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后被焚毀。五代周顯德六年(959年)重建,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建成,塔頂毀于雷擊,遺留的塔身高 47.7 米。塔身呈現八角菱形,分為七層,每一個面上都有一扇門,可謂一步一景,八面玲瓏。塔身全部由青磚砌成,有些青磚已年久破損。由于塔基的土質結構不均,從明代開始,塔身便開始向北偏東方向傾斜,塔尖傾斜 2.34 米,塔身的最大傾斜度為 3 度 59 分。據專家推測,由于塔的基巖在山的斜坡上,填土厚薄不一,故塔未建成就開始傾斜。隨著時間的推移,傾斜角度緩慢增加。新中國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千年古塔固本強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久久凝望虎丘塔,確顯老態龍鐘,不免讓人牽腸掛肚,心中一陣暗傷:在歲月的侵蝕下,什么東西能屹立永遠呢?今天的修補搶救不過是結局前的一絲短暫的殘存氣息罷了;世界萬事萬物有盛有衰、有始有終,沒有永遠地存在,只有永遠地更替,這便是大自然的運行規律。同時,永恒的東西是不美的,因為它不存在生命軌跡,而生命的殘缺正是美的體現。這樣看來,虎丘塔的殘磚斜體也算是美得瑰麗了。
進而,我又想到杭州的雷峰塔。這座虎丘塔曾和雷峰塔并稱為“江南二古塔”,但雷峰塔早已倒塌,而這座矗立在虎丘山巔的千年古塔依然頑強地聳立在世界東方,忠實地看守著中華兒女的文化長河,其精神不值得歌頌嗎?由此,我為它而驕傲!
1986年4月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